日前,我院生物医学研究院(IBMS)熊思东教授作为课题组长申报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的免疫学特征及特异性防治策略(潜伏感染创新型疫苗)的临床前研究” (课题编号:2013ZX10003007) 喜获立项,课题由我校作为责任单位,联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复旦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
该重大专项的中心任务是降低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全球结核感染人口中,绝大部分(90%以上)为无症状潜伏感染,如无治疗,5%的潜伏感染者两年内可发展至活动结核病,在免疫功能低下时也极易进展为活动性结核,从而成为重要的结核传播源。然而迄今,结核潜伏感染的免疫机制及其分子标识尚未阐明,临床无法有效鉴别诊断。因此对潜伏结核感染者特别是易转为活动性结核病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鉴别诊断和预测、予以预防性治疗,是控制结核病、降低结核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具有重要的卫生防控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熊思东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十一五”期间获得一些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候选基础上,拟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获得可用于临床鉴别诊断结核潜伏感染的候选指标,建立预测结核潜伏感染高危人群的模型。直接为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潜伏结核的临床诊断试剂研发提供关键支撑,同时研制保护性潜伏结核创新疫苗,从而在根基上为降“两率”在早期诊断和早期预防两个环节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和评价体系。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